农村经济稳中有进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2017年承德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18年展望
来源:承德市统计局2018-05-07 09:27浏览次数:

    2017年,全市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良好态势。  

一、运行情况及特点

(一)总量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56.2亿元,增长6.0%,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

分行业看:一是农业支撑作用明显,比重最高、贡献率最大。实现农业增加值157.5亿元, 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61.5%,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增速达到9.2%,对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的贡献率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拉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5.6个百分点。二是畜牧业比重居第二位,发展步伐加快。实现增加值71.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28.1%;增长4.8%,增速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二)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1.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市粮食作物总产量138.4万吨,比上年增加4.5万吨。一是谷类、薯类(折粮)、豆类作物实现较快增长,产量分别为107.7万吨、27.9万吨、2.8万吨,增长0.2%、16.7%、12.8%。二是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7.8万亩,增长9.4%,产量2.6万吨,增长10.2%。三是优质杂粮产量大幅提升。高粱、莜麦产量分别为1.0万吨、1.4万吨,增长39.1%、35.5%。

2.蔬菜规模持续扩大。全市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把蔬菜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蔬菜产量大幅增长,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蔬菜总产量(干鲜混合)490.2万吨,比上年增加27.1万吨,增长5.8%。主要品种增长较快,叶菜类24.1万吨,比上年增加0.5万吨,增长2.1%;瓜菜类74.7万吨,比上年增加5.1万吨,增长7.4%;根茎类53.2万吨,比上年增加2.9万吨,增长5.8%;食用菌(干鲜混合)72.3万吨,比上年增加4.6万吨,增长6.8%。

3.干鲜果品实现增产。果品种植效益逐年提高,先进品种和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全市园林水果、食用坚果产量分别为140.5万吨、22.9万吨,比上年增加11.6万吨、2.0万吨,增长9.1%、9.8%。一是园林水果保持稳步增长。苹果产量最高,达到81.2万吨,比上年增加8.2万吨,增长11.2%;其次是红果,达到30.4万吨,比上年增加1.7万吨,增长5.8%二是干果产量大幅增长。全市板栗、核桃产量分别为19.7万吨、1.6万吨,比上年增加1.5万吨、0.2万吨,分别增长8.3%、18.5%。

4.中药材发展迅速。全市以河北省燕山中药材经济核心示范示范区建设为引领,着力打造燕山百万亩优质生态中药材生产基地,推广仿野生和立体高效复合种植模式,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大幅增长,位居全省第一位。全市中药材总产量12.6万吨,增长17.0%。其中,隆化县、滦平县、围场县产量分别增长9.8%、18.9%、8.1%,占全市总产量的77.2%。

(三)畜牧业生产总体好于上年

1.畜禽存出栏平稳增长。年末全市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增长1.3%、4.0%、5.5%、2.2%;全年出栏分别增长2.4%、5.1%、6.3%、5.7%,其中猪、羊、家禽出栏增速比上年提高1.5个、7.6个、1.3个百分点。

2.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全市肉类总产量47.9万吨,增长4.8%。其中,猪、牛、羊、禽肉产量分别为18.8万吨、9.4万吨、2.1万吨、16.9万吨,增长2.0%、5.2%、6.3%、7.8%,增速比上年提高2.9个、1.3个、8.8个、4.5个百分点。禽蛋、牛奶产量分别为12.4万吨、16.8万吨,增长4.2%、9.8%,增速比上年提高1.3个、6.6个百分点。 

二、因素分析及形势预判

(一)利好因素

1.抢抓机遇创新绩。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导向和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的问题导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必将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乃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写下划时代的一笔,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动力。

2.发挥优势助发展。绿水青山,是承德最靓丽的一张名片;生态环境,是承德永恒的、最具魅力的竞争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方面,承德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条件独特、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富集,绿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另一方面,随着承德加速融入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生态、资源和文化优势将充分释放,对推动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必将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3.有效施策增活力。一是塞罕坝精神引领作用明显。我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塞罕坝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生动范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全国各地都在学习塞罕坝、对标塞罕坝,塞罕坝知名度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交流、旅游客源、重大项目等齐聚承德。我市牢牢抓住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这一最有利契机,乘势而上,开展“十个一”重大专项工作,为践行“两山”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协同发展效果显著。近年来,我市按照“三区一城”发展定位,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瞄准京津市场,加快建设“五个百万基地”和一批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农业产业化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京津水源地、生态农产品的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特别是,近期省农业厅与我市共建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市,也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大机遇,对推动承德绿色农业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二)关注重点

1.农业方面--关注规模化经营。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持续增加,留守人员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老人和妇女作为县域农业的生产主体,在农业生产中对体力、精力要求较高的环节往往无能为力,难以承担现代农业的发展重任,个别农户的土地甚至出现了撂荒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农民致富增收,也造成了不小的资源浪费。另外,县域农村务农人员素质不高,现代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约束日益严峻,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2.农村方面--关注社会化服务。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还需补齐农村社会化服务的短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业保险体系等内容。从承德实际情况看,在要素配置、资源条件、公共服务等领域还需加强,在显著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存在潜力。

3.农民方面--关注精准化脱贫。乡村人口的生活方式与现代都市化生活连续相通的方面,有其特殊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了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特点。因此,要减少商品化思维和现代化生活方式对农村、农民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给小农生产方式留以足够发展空间。

三、2018年展望

(一)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这也是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取向。其中,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三农”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出了“走质量兴农之路”、“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等重要工作思路,并将2018年确定为“农业质量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从全省情况看: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开展“农业质量提升年”活动,要增强农业发展动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要形成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以质量创品牌、提价值、保安全;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规划引领、资金保障、人才支撑和政策支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至此,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激扬序曲,给2018年“三农”工作指明了正确航向,也为乡村振兴赋予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内涵。

(三)从承德实际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强化抢抓机遇意识,坚守生态和发展底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用力培育“十大绿色产业”,这是一种长远的眼光和更高的境界,体现了承德市委、市政府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也体现了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执政理念和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经过不懈努力,全市呈现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生态效益明显提高,潜在经济动力明显增强良好态势,已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平稳较快增长新格局,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预计2018年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依然存在,全市农林牧渔业生产仍将保持稳中有进态势。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在新时代的中国经济下,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统计结果显示,全市农村经济持续向好,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全市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走出一条具有承德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基于统计角度分析,从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三方面提出建议:

(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

1.“保稳”:稳定农业生产能力(确保播种面积及产品产量稳增);优化农业结构布局(实施“一减六增一提升”工程);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转变传统思想、盘活农村资产、拓宽增收渠道、实现精准脱贫)。

2.“求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干鲜果品、食用菌、中药材、马铃薯、奶牛等);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乡村生活品质环境优美的乡村变成现代生活的标志和象征)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新要求

1.突出“绿色兴农”,助推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是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承德的历史担当,要把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一是深入践行“两山”思想主动从“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寻找结合点,赢得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博弈。让绿色成为农业的“主色调”,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因地制宜选择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优质特色农产品。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废弃物是农业生产的“另一半”,用则利,弃则害。因此,要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坚持因地制宜、农用为主、就地就近,开展秸秆全量化利用,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支持规模养殖场和第三方市场主体改造升级处理设施,提升养殖粪污处理能力;着力做好农膜回收,采取以旧换新、经营主体上交、专业化组织回收、加工企业回收等多种方式,有效控制农田“白色污染”。

2.突出“创新助农”,提升农业科技园建设水平。农业科技园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支撑农民创业、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覆盖研发、实验、成果转化、推广、监测等环节,可以带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园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中的作用。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提升增长动能。要坚持“创”字当先,进一步促进链条体系化、完整化,围绕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领域布局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园区在科技研发、科技推广、人才培养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在引进、推广新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条件,推动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相匹配,围绕不同阶段的技术需要,因地制宜地提供精准化服务。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加速成果转化。结合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加强平台建设和组织建设,依托“互联网+”提高服务能力;通过完善园区信贷服务、信息共享、技术交流、成果评价等机制,推动创新资源“动”起来,创新氛围“活”起来,形成资源开放和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强行业联盟、产业协会等组织建设,整合区域内各园区信息资源,丰富资源流动载体。

(三)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1.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现代农业发展既要培“新”,也要扶“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小农户还占我市农业生产的大多数。为此,如何将他们吸纳到农业现代化建设大潮中来,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关键。一是构建“组织、带动、提升、保护”四位一体的政策导向。努力创造公平环境,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通过财政、金融、保险等政策,扶持有务农意愿的农户,提高生产技能,扩大规模经营,转变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生产和服务能力,将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农业情怀的农户培养成为规模适度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二是促进小农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在发展理念方面,既要通盘考虑,明确引导小农户发展方向,又要分类施策;在制度创新方面,既要着眼于农业发展,考虑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的紧迫性,使农户更好地纳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又要关注发展现状,立足于小农经济存在的长期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优越性,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共同富裕、消除贫困。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发展;加快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完善培育制度,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注重从传统农民、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农村高效毕业生中就地培育一批热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成为提升小农、带动小农的有生力量。

2.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把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更加充分地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更加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一是瞄准市场需求。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活力;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促进农产品供给由“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二是调顺产业体系。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力求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和全链条升值。比如,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动“产镇”融合,实现协同发展。要把握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机遇,以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庞大内需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以产业发展为动力,推动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为保障,为园区发展提供城镇功能服务,形成一批“产镇”融合、协同发展的特色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