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7年民营经济运行特点
(一)民营经济总量扩大、占比提高
2017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54.5亿元,比上年增长7.4%,比生产总值增速高0.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65.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4385.3亿元,比上年增加484.1亿元,增长12.4%。从增速看,民营经济平稳增长,一、二、三、四季度末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分别为7.5%、7.5%、7.7%、7.4%,分别快于同期GDP增速0.6个、0.4个、0.5、0.3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分布特征
民营经济内部产业结构变化积极。民营经济三次产业比重为3.3:58.1:38.6,二产优势最为明显,占比55%以上,但从增长速度看,三产增速快,一、二、三产的增速分别为4.5%、4.5%、13.1%,表明在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中,民营经济第二产业正在经历以资源占有驱动向创新驱动的传统产业转型和绿色产业成长的交替过程,三产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实现增加值407.1亿元,占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为38.6%,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三)民营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
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充分激发了民营经济活力,民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末全市民营经济实体个数达到20.5万户,比上年增长4%。其中民营企业法人单位9265家,比上年增长14.2%;个体经济单位19.5万户,比上年增长3.5%。民营经济从业人员92.5万人,比上年增长3.1%。民营经济实现利润261.7亿元,增长27.3%;实缴税金142.8亿元,增长27.8%,实缴税金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87.6%。民营经济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66.9%,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
二、民营经济发展需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主体少,经济规模有待提升。三季度末,全市民营经济单位20.4万个,仅高于秦皇岛市,占全省的5.9%,比衡水市少0.5万户,比张家口少1.2万户,比廊坊少8.6万户,比唐山少23.4万户。民营经济实体户均收入136.8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7.3万元。在民营经济单位中,“四上”企业1309个,仅占民营企业个数的15%,占全部民营经济单位的0.6%。在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河北省入围19家,我市没有一家入围。在全省百强企业中,我市百强企业从2015年的14家减少到2016年的1家,减少了13家。这家企业是建龙特殊钢有限公司,其排名从2015年的第42名滑落到2016年的第86名。
(二)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一是多数民营企业属于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处于产业链条的底端,初级加工产品多,产品档次低,竞争力不强。二是民营经济内部结构不优,民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部民营经济的比重低于全省占比2.7个百分点。三是在民营经济第三产业中,生活服务、交通服务占比较高,金融服务占比较低。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4.8%;交通运输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6.6%;金融业占民营第三产业的份额为11%。
(三)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民营企业中传统企业居多,创新型企业、高技术企业少,大多数企业没有研发中心,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截至2017年上半年,民营经济实体中有研发活动的民营企业仅有30余家,不足全部民营经济实体的1%,不仅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制约着旧动能向新动能的转换。
三、2018年民营经济发展走势预测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以及第一次提出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标志着民营经济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对民营经济发展将提出更高要求。
(一)有利因素。一是新时代的民营经济将迎来四大历史性机遇。改革机遇,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创新机遇,特别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发展平台机遇,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开放机遇,特别是“一带一路”带来的国际化机遇,为民营经济打开了更广阔发展空间。二是宏观政策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国家十六部门发布《关于发挥民间投资作用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导意见》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省委九届六次全会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重要指示,努力走“差异化、特色化、增量调整”的绿色发展之路,突出在壮大实体经济上下功夫,在财源支撑项目建设上用力量,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我市在2017年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全面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实行一对一、点对点精准帮扶。积极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国家、省、市各项利好政策的落地和执行,将使民营经济向新经济领域拓展形成新的投资增长极。三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民营企业从传统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商贸业,向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环保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
(二)不利因素。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整体性复苏趋势将延续。我国经济将面临多重国际挑战,主要是美联储加息“缩表”、美国启动“301调查”和美国减税等三方面,有可能从金融领域、贸易领域和投资领域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从全市看,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还尚待解决。承德民营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发展较低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要素保障不均、发展软环境约束压力较大等问题尚待解决。
综合判断,尽管面临着内、外部复杂环境的挑战,但体制释放周期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并没有改变,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将延续平稳增长态势。
四、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全市要将民营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政策落实,加大企业培育,提档升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加强政策扶持,促进民间投资。一是落实好中央、省、市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对政府部门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和落实情况进行梳理,督促政策完善,监督政策落实。二是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为民营市场主体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三是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大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取消不合理的涉企收费项目,对不同类型企业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开展融资帮扶。
(二)做好中小企业入规升级,打造特色小微企业。一是鼓励支持“个转企、小升规”。工信、市场监管、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协调联动,密切关注升规条件“边缘”企业,加大支持培育力度,引导具备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为企业。二是重视发展民营小微企业,落实创业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打造“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尖、小而特、小而强”的小微企业。
(三)提升民营经济产业层次,推进民营经济集群发展。一是着力发展“三新经济”,鼓励民营企业走智能化升级之路。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聚焦细分行业和领域,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二是立足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发展定位,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十大绿色产业”发展,为三年倍增计划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依托建设京津冀节能环保产业园的契机,深化与知名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引进先进科研成果与环保基金,培育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企业。三是鼓励企业互联网化,助推民企提效率降成本。在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生产模式、营销模式中融入“互联网+”,匹配专业的人才,形成内部创新标准化体系。
(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壮大民营经济实力。一是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的深度融合,鼓励企业推广个性化服务,引导民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等实施技术升级改造。二是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加快科技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广泛应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民营经济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打造承德经济发展新引擎。三是积极支持高端人才创业,实行更具灵活性和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对高精尖人才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厚植“双创”良好生态,迸发创新创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