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市上下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使我市经济持续平稳运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就业改善提供了良好环境。近年来,为保持就业稳定增长,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保就业、惠民生”的调控措施,以去产能职工、农民工就业为重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增长。在这些政策措施的有效发力下,2017年我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调结构、去产能职工转岗再就业安置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一、2017年就业形势稳定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系列促进就业的相关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劳动者就业创业的积极性。此外,随着政府简政放权的力度持续加大,“放管服”举措的深入落实,商事制度改革和税收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改革红利得到进一步释放,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使我市就业市场活跃,就业人员增加。
(一)新增就业人数增加,登记失业率保持稳定
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就业的改善或恶化具有滞后性,即就业持续增加,说明经济已早于就业出现了好转,反之亦然。2017年,我市经济发展延续了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稳中向好态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8.6亿元,同比增长7.1 %。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同时,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失业率保持稳定,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完成年初目标任务129%,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9769人,其中困难对象就业780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3 %,控制在全市4.5%的目标内。
(二)就业结构逐步优化,服务业就业队伍壮大
2017年上半年,城镇非私营单位服务业从业人数同比增长2%,增速高于第二产业4.5个百分点;新增就业人数1549人,同比增长0.53%,高于第二产业3.0个百分点,随着网店、微商、网购快递等网络创业就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从服务业内部看,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增长最为迅速,2017年上半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增长最快的为居民服务修理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就业人数分别增长54.3%和23.4%。
(三)就业机会增多,劳动力市场主体回暖
2017年,我市就业市场总体需求增强,一是得益于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型,新经济业态的不断出现增加了就业机会和岗位。二是人工费逐年增加,用工市场活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用工需求上升,工资水平逐渐提高,近年来最低工资标准大幅度提高。2017年,全市四个类别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1650元、1590元、1480元和1380元,比2014年增加170元,增长14.48%,受此影响人工成本也相应提高,据了解2017年装修行业木工每天工资300元、小工250元,比2015年增加了100元左右,比2016年增加20元左右,呈逐年上涨的态势;三是返乡就业人数增多。像宽城、平泉市等地形成自身产业链吸引了许多以前出市外打工的人回流到当地就业。2017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17 万人,同比增长4.46 %,增幅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人在户在比例比同期水平增高16个百分点,选择在当地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
(四)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劳动关系进一步规范
2017年,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参保规模不断扩大,劳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2017年三季度全市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达171.18 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参加城镇失业保险22.59万人,超出全年目标任0.4%;参加工伤保险45.37万人,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社会保障面的不断扩大对保障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个人劳动权益也得到进一步保障,前三季度,全市全部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6 %;有关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和调解成功率分别为108.9 %和135.0 %;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100%,均比往年有大幅提高。
二、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劳动力过剩仍然突出
我市城镇化水平较低,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2017年的城镇化率为50.70%,在全省各市排在第10位,另外铁矿和钢铁为主的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对我市就业也产生很大的影响,2017年上半年从业人员虽然有所增长,但是劳动力过剩仍然突出,仍有返乡务工人员、新成长的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及城镇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100多万人面临就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还不能完全满足就业需要,就业岗位的相对不足及就业结构矛盾性问题不容忽视。
(二)市场主体活跃度低,吸纳就业能力弱
承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数量增长缓慢,存续周期短,活跃度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比较低,吸纳就业的稳定性差。主要原因,一是经济欠发达,规模效益低,创业成本高,劳动者自主创业意愿不强;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创业能力较弱。我市考上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返承率较低,当地毕业生创业率还不足1%;三是传统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就业人员相对饱和,又缺少规模大、实力强的民营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弱。
三、2018年我市就业形势展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常丽虹市长在市委第十四届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也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并强调扎实推进就业优先战略。2018年,不利与有利因素并存,就业总体形势仍呈稳定态势。
(一)不利因素
1、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对就业形成潜在压力。2017年, 虽然我市经济延续了稳中向好的趋势,但目前仍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新旧动能依然处在转换的过程当中,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影响我市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尚不稳固,一是防控金融风险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之间存在矛盾,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略显偏紧,资金市场利率有所上升,实体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二是经营风险加大、投资回报下降、行业准入限制和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制约民间投资增长;三是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在开发商融资来源严重受限并高度依赖销售回款的情况下,给后续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造成压力;四是县域经济持续分化,个别县区经济出现了较大的下行压力,环保整治和去产能加重了小微企业的负担,部分小微企业面临倒闭破产的风险。由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密切相关,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势必将对就业造成不小的压力。
2、落后产能淘汰职工安置增加就业压力。受累于产业转型、产能过剩、环保压力、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我市仍将面临较为突出的安置和失业问题,部分行业就业人员的失业风险在加大,落后产能淘汰之后人员的安置问题更加突显, 截止2017年底,全市有4家钢铁煤炭去产能企业,已实质性分流职工2379人,还有一些需要转岗安置的人员往往技能较为单一、而劳动的专业性较强,他们较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不了新的工作岗位,其中不乏许多“4050”人员,就业安置更加困难。
(二)有利因素
1、积极就业政策措施保障就业。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就业质量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水平,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18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将保持稳中略升态势,确保全年新增就业人数在4.3万人左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8万人,扶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下岗职工创业4000人以上;近年来,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的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度,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持续扩大,受国家就业政策的不断出台落实、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等因素影响,登记失业率预计继续保持在4.5%以内。
2、技术创新快速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创新,“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发展模式在各领域持续发酵,以网上购物、共享单车、同城跑腿平台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下,互联网相关行业高速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消费模式不断拓展,移动支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深入推进,共享经济等新型消费模式不断创新,将为我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解决更多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综合上述因素分析,预计2018年,受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等因素影响,全市整体就业形势仍将保持稳定,但就业矛盾依然存在,问题仍需关注。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为了进一步做好未来的就业工作,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目标,需着力破除就业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的就业外部环境;加大力度扶持创业创新活动,抓企业抓项目,促进企业发展潜力,充分吸纳就业;持续做好淘汰落后产能人员安置工作,避免出现大的失业危机;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为青年及农民工群体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一)围绕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就业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转向了高质量发展,就是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集约型增长,高质量就业也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内容。一是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吸引高技术人才就业,在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将人才和就业两个战略作为优先发展并置于极高位置,人才战略就是更高层次的就业,要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不断激发广大青年的活力和创造力,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二是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扩大就业面,重点在中等学历以下,有一定技术基础人员,通过新技能的专业培训达到高技术企业技术工人的用人需求。
(二)加大力度扶持“双创”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是要强化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改善创业环境,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不断激发劳动者创业创新激情,增强创业意识,鼓励更多的城乡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并按新增就业岗位数给予一定的奖励资金和相关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创业带动就业氛围,实现创业就业双丰收。
(三)持续做好转型升级中淘汰落后产能人员再就业
加强失业动态监测工作,及时采取措施化解矛盾。多种途径进行人员安置,包括买断工龄、内部退养、培训转岗、自主创业等。把转岗与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引导转岗人员接受再就业培训,帮助他们转变思路,掌握新的工作技能。完善奖励补偿机制,按规定分配好去产能职工安置中央财政 奖补资金,充分利用失业保险和就业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支持。健全职业培训网,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提高下岗职工就业能力,缓冲、化解周期性失业风险。
(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项目,更好促进乡村人员就业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等实行城乡一体规划管理模式,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尤其是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小农户融入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能力,使农业成为体面并有利可图的职业;其次通过吸引和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新型乡村治理人才,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焕发农业、农村活力,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完善,将给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也会越来越扎实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