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稳中提质
来源:承德市统计局2018-04-12 09:28浏览次数:

    2017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环京津脱贫攻坚示范区、国际旅游城市的“三区一城”定位,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实体经济回暖向好,生产需求平稳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产业结构呈现二升一降。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618.6亿元,比上年增长7.1%,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年内各季度生产总值增速在6.9-7.2%之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16年的16.5:45.8:37.7调整为2017年的15.6:46.1:38.3,一产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

  (二)第一产业实现较快增长。全市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生产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继续发展壮大林果、蔬菜、畜牧、食用菌等九大特色扶贫产业,做大做强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保障了全市农村经济优质高效发展。2017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2.2亿元,比上年增长6.1%。从一产内部看,农业、牧业拉动第一产业较快增长。

 (三)第二产业稳中有增。随着“放管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实施,全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培育“十大绿色产业,着力振兴实体经济。201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746.5亿元,比上年增长4.5%,前三季度增长分别为3.7%、4.5%、4.6%,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632.8亿元,比上年增长4.5%,分别比前三个季度提高1.50.30.3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13.9亿元,比上年增长4.2%,比前三个季度回落2.9个百分点。

(四)第三产业保持领先增长。全市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深入开展“互联网+流通”行动,实施电子商务进社区进农村工程,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2017年第三产业继续领先增长,各季度均保持二位数增长,增速位居三次产业之首。全年完成增加值61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增速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分别比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速快3.9、4.96.5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亮点可圈可点  

(一)从经济增长看,主要指标增长好于预期好于上年。


好于预期: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1%,高于年度目标0.1个百分点,增速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高于年度目标1个百分点,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


好于上年:主要指标位次前移,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省各市第四位,比去年前进4位。2017年各季度累计增长分别6.9%、7.1%、7.2%、7.1%,分别高于2016年各季度累计6.7%、6.6%、6.8%、6.9%的增速。全部财政收入由去年的末位跃居2017年的第二位。


(二)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超半。第三产业引领全市经济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突出,高达56.6%,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占三产比重近40%的其他服务业,增速达到13.4%,超过生产总值增速6.3个百分点,超过三产增速2.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金融业增加值122亿,增长11.5%,占生产总值比重7.5%,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三)从需求角度看,消费需求相对加快。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高速增长逐步转入中高速增长,自2015年来收缩保持一位数增长,建筑业增加值增长4.2%。消费需求稳中有升,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2%,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1.3%


(四)从增长动力看,新动能引领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紧要阶段,全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和“十大绿色产业”发展,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转型升级有新成效。2017年装备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4.9%、高新技术增加值增长17.9%,分别高于全部工业10.4个、13.4个百分点,增速比上年分别加快4.6个、3.5个百分点。紧接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承钢4千吨含钒高强抗震钢筋直供北京轨道交通新机场建设。空中交通发展加快,航空运输量增长12.3%,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


(五)从运行效果看,经济运行质量提高。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质量效益双提高,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市全部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10.9%,比上年占比提高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2.4亿元,比上年增长98.8%,增速比上年提高45.3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64%,比去年提高1.76个百分点。 三去一降一补效果显著,去产能提前完成年度任务,商品房待售面积减少。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总量偏小,占全省比重低。在省各市中,我市经济总量偏低,处于中下游水平,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4.5%。从全省各市经济总量看,全省仅有4个市经济总量在2000亿以下,分别是承德、张家口、衡水、秦皇岛。


(二)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从实体经济运行看,随着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三去一降一补的推进,工业一直处于逐步回落态势,全部工业呈现波动增长,年内增速在3-4.5%之间,2017年工业增长是改革推进、市场价格回升、新动能发力、恢复性增长的综合结果,稳增长的基础还需进一步筑牢。从固定资产投资看,施工项目个数及新开工项目个数增速低,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三)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尚未形成规模。围绕“一带三区”和“十大绿色产业”发展带来的新项目、新投资,在规模上还不能转化成足以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传统行业仍是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两黑”行业占生产总值比重22.1%,比2016年提高1.4个百分点,是我市各行业中占比最大的产业。从研发支出计入生产总值核算看,R&D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仅为0.3%,低于国家的2%。从新经济中的新产品看,我市新产品主要是利用自然资源为主体的新产品,新产品统计中,只有两种产品入统,分别是太阳能和风电。


四、建议


1、振兴实体经济,筑牢经济运行根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经济活动的主体,振兴实体经济一是要加快体制改革,创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制度安排,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帮助企业降本减负,完善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金融结合,形成工业和服务业良性互动、融合共生的关系。二是要加强对实体经济运行的监测,加大对企业家的帮扶力度,确保企业家的权益,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


2、发展新兴产业,壮大优势产业供给。2018年结构性供给侧改革的重心由做减法向做加法转移。一是做好加减法,在去产能的同时,把加快培育新动能,发展新兴产业和升级传统产业并举,提高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性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结合起来,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向低碳、绿色增长方式转变。


3、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供给侧入手,通过技术、产品、业态、营销、管理等创新,提高有效供给的质量。依靠创新平台及大型骨干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研发机构,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资源,打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通道、对接转化通道、市场化运作通道和人才成长通道“四个通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四链融合”,让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R&D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